人物故事

过都历块,王佐之才——记采访“挑战杯”过秀成教授与王卫博士

时间:2017-06-07浏览:1327

728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政府主办,香港科技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中,我校交通学院的《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项目创新性高、实用性强、展示性好,获得了本次专项赛的最高奖项,即境内组别特等奖(全国仅3个)和境内外组别特等奖(仅此1个)。该项目由过秀成教授和王卫博士指导,王婧菲和陶涛为领队,郭建珠、赵佳曼、綦聪、熊喆、郑思等同学组成。

交通拥堵现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迫在眉睫。该项目,结合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通过大数据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为城市建设智慧交通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为了进一步了解此项目对于城市交通的意义,我们采访了本项目的指导老师过秀成教授和王卫博导,请他们解读“智慧城市”,展望交通未来。

优秀的项目绝非“昙花一现”

    在大赛上荣获特等奖,使我校成为京沪两地高校以外唯一曾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第一、捧得挑战杯的高校。当提及这一情况时,过秀成老师强调,这次参赛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的比较好,才有了这样的成果。“东南大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很好的体系,而我们交院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有课外研学体系、SRTP科技训练体系这样的机制,在交通类科技大赛中我们始终名列前茅,这个奖项不是‘冒’出来的,优秀的项目绝不是昙花一现。”过老师肯定地说。

过秀成老师介绍到,在参赛过程的组织上,学校各级领导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与关注。从800多个参赛项目中晋级前三十,再到前十的过程中,组织者和团委都全力以赴,全力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保障。过老师首先表达了他的感谢:“很感谢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易校长,郭书记,刘书记等校、院领导都亲自去看同学们,给予了参赛成员很大的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使命感。”项目筹备的过程中,“我们早科研、早经营、早投入。”据过老师介绍,这次参赛项目的选题是基于国创项目的研究,由省创项目的立项整合而成的,材料、数据都很充分。参赛队伍中的同志都有参加科技竞赛的经历,其中郭建珠、赵佳曼曾获省一等奖。他们自身基础好,综合能力强,能把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合成与运用,又兼具其他方面的才能,在英文汇报和成果展示环节表现突出,使成果展示的效果很好。关于项目指导团队,过老师表示:“王卫博士、陶涛硕士也获得过交通科技大赛的二等奖,在交通信息运用方面有基础”,有省创体系的团队基础,项目的进展也很快。

  这次大赛中,还有来自港科大,山大,武大,广东工业大学的涉及城市新能源和智能交通,新型照明系统,智慧型酒店系统等不同领域的优秀项目,过老师着重交代了东大胜出的关键:“我们的项目能够脱颖而出,是依靠选题和研究方向的创新。项目依托在无锡做过的项目规划、沪宁高速车辆路径的相关研究、和两位博士当下的研究,获得了数据支撑,提出的公共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及发布系统可以说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这个系统工程的改善思路,比较契合大城市中突出的交通拥堵问题;交通标志标识的集成化、通过建模的信息分析处理和即时发布系统有领先性。”同时他也强调我们的项目研究环节完备,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系统的描述,能够“体现公交优先,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务实,可实施性强。

  在备赛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时间紧,任务重,七月份开始筹备,九月就要参赛了。”过老师感慨道,“那时候正好是夏天,研发条件相对艰苦”,各成员只能加班加点。而在软件学习方面和成果演示方面,以及数据采集和运用方面的技术完善也是大问题。但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都很好,大家“互相支持,理解,敢于担当”,过老师也觉得感触颇多,“学子们有信心,都主动克服困难,也多亏了团队老师的努力。另外校长、书记都去看望参赛团队,给予他们很大鼓励,大家干劲很足。”

解读项目内涵——“智慧城市”与交通

  所谓“智慧城市”,用王卫老师的话来总结,就是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其典型应用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到此次挑战杯开辟智慧城市专项赛,社会一直在关注“城市”。目前,我们国家到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也面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王卫老师认为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后,城市大发展,要素(劳动力、资源、设施等)开始集中。但是城市各种资源、产业等的规模太大,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比如说,一条道路,车很少的时候很通畅,但是使用效率比较低,所以车应该相对多一点,这就体现了规模效应。但是当车辆过多,就会拥堵,交通问题就出现了。所以交通问题的本质是一种规模不经济现象。”

那么,我们交通人能够做些什么呢?王卫老师分别从规划、运营、交通管理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从几个层面来说,一是规划层面:城市形态有集中式、分散式、微型城等多种形式,什么样的空间格局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这就是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要做的。交通规划师的工作侧重交通系统。美国拥有分散式的城市形态,它就主要需要小汽车交通;而我们国家集中式的城市形态,就需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撑城市的发展,否则就会造成拥堵。拥堵带来的危害很多,环境污染、时间损失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所以我们要更合理地安排交通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城市格局和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这才是从根源上提升城市交通品质和效率的办法。二是运营层面:拿公交系统来说,它的班次、线路安排会大大影响运营效率。三是交通管理层面:信号灯设置、交通安全管理、智能交通等。”

在采访中,王卫老师笑言到:“提到智能交通,许多同学可能觉得它很高端,但其实它只是应用了新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和书写方式的变革类似,从手写到活字印刷到使用计算机打字,只是工具的变革。如果你认为智能交通高端的话,就说明你没有真正了解它。”

获奖背后的深思

“挑战杯”不仅是训练我们科学素养和研究精神的沃土,更是锻炼和挑战自我的良好平台。两位老师在谈到“挑战杯”这样的活动的积极意义时,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无论是对科研还是对大学生活,我们交院人首先要熟悉自己的专业,要在有目标的同时肯实干,谈理想的时候要看见现实,钻理论的时候也要抓实践。

王卫老师认为,此次活动也依赖于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同学们有的具有优秀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的英语口语很好,有的用计算机做的动画和展示非常好,有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做模型的能力比较强,有的是辨识能力比较强。这打破了许多同学对“优秀工科生”的理解。优秀的工科生,并不是整日埋头于演算纸,驻扎在实验室。“我们交通和人的关系太密切了,你必须有充足的人文知识,尤其是做规划,你要协调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没有口语表达能力怎么行呢?表达不只是中文,英文也很重要。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也需要把我们的工作介绍出去。”以“过来人”的身份,王卫老师感慨道:“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但你要是真的沉下心来,有了目标和方向,四年其实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最后,王老师把他的方法精炼地概括为:“勤交流,不迷茫,沉下心,动起手。”

而作为1986年留校的老同志,过秀成老师则在强调学生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同时,更要“热爱交通事业”,努力“体现交通学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发扬奉献精神”。他也对学子们提出了新一阶段的要求,表达了殷切的期盼,“希望交院学子要热爱交通事业,我们的专业大有前途。当下我们还面临很多问题,如交通安全,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等等。交通状况既和公民行为、社会政策有关,还与设施建设水平,提供服务的能力密切相关。很多问题我们不能完全解决,只能缓解,而且还要依赖于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我们做学问,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便是: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悟,悟中行,行中创。”过老师所说的这一套“动作”为我们指出了今后不断向前的方法论。

不能光埋头走路,也要抬头看路

我们大一新生现阶段对专业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许多大一的同学们认为,虽然现在有导论课,但是依然很迷茫。对此,王卫老师认为光“听”这种单向的交流效果有限,参与式的学习才能真正体验。有了一定的阅历和经验之后,才能想得更远。而且除了熟悉知识本身,过秀成老师亦深谙教育之道,“作为交院人,要具备以人为本,公交优先,慢性友好的理念”。从认识层面真正地了解交通对于城市的意义。“参赛并不单纯为了获奖,更是为了学生发展,长期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更新和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让所有学生能在科研方面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鼓励。”

国家的交通事业中,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公交的优先发展是我们国家重要的交通政策,交通部在推动公交都市的建设。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公交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高乘公交人的幸福感。这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要改变人的想法,过老师谈到公交优先时说:“大家觉得坐公交光不光荣呢,我认为我每天坐公交就很好。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带头,科技工作者率先探索技术的同时,也应做好宣传,通过社会各方,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经营者,合力去做,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总而言之,“挑战杯”的辉煌刚成为往事,之后的交通事业和我们的未来一样,需要我们认清“现在在学什么,未来能做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你想改变什么。”正如王老师所说:“不能光埋头走路,也要抬头看路,盯着目标去走。”这样,眼前的莘莘学子才能成为明日的栋梁,我们的交院才会发散交通人的风采,交通事业才能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交通”这个名词才能具有来自每位交通人的别样魅力!

  

文:学生会新闻传媒部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