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钟灵毓秀 玉汝于成———记我校交通学院过秀成教授和他的“Bluesky”

时间:2017-10-24浏览:3268

过秀成是我校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并在两个领域都作出突出成绩的“双肩挑”教授。1964年,他出生于浙江嵊州贵门。南宋大儒吕规叔曾于此创办鹿门书院,理学大家朱熹,宋理学浙东学派的扛鼎人物吕祖谦曾先后来此讲学,浙东越、处、明诸州学子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竞相前来,书院声誉鹊起,读书重教的传统也从那时传承至今。少时的过秀成上学常从鹿门书院前路过。朱熹曾讲过“学者须先立志”,也许正是这座千年书院的耳濡目染,少时的他就有了穷一生以求知,为世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想法。即使后来有了造桥修路的职业追求,但做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始终深埋在他心里。也正是伴随着这一想法,他不仅成为了一名传道授业的大学老师,更是中国交通领域的专家。从1982年进入南京工学院求学至今,过秀成老师在四牌楼2号这片土地上已扎根30余载,不论是求学还是留校任教,陪伴他的是对交通学科30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是对学生、对团队的爱与关怀,更是对于母校东大的爱与深情。

“我是东大的一个分子”

浙江嵊州四面环山,中为盆地,古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先后走出过著名教育家马寅初、围棋世界冠军马晓春等多位名家大师,但由于地形所限,交通极为不便。过秀成目睹家乡百姓出行的痛苦和不便,又在教科书上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丽快捷,便萌生了长大后学习修路造桥,努力改变家乡交通落后状况的人生追求。怀揣着造桥筑路的梦想,过秀成报考了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成为全班5个把路桥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同学之一,进入他心仪已久的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大学。

在学校里,土木系学长学姐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老师们勤勉的教风激励着他求知的欲望,他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曾担任两年的班长,两年的学生会副主席。他在班级推行学风、班风、舍风的“三风”建设和班委会成员轮流担任的做法,使得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并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能力锻炼。这种重视集体、注重发挥每个成员才能的做法在他以后的每一个工作阶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科毕业后,过秀成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免试研究生。由于学生工作的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做辅导员,一做就是4年。土木工程系道桥专业曾招收过五届全是安徽学生的安徽班,在他任辅导员之前和之后都是安徽学生单独组班,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一个班,他觉得这样组班不利于学生对团队文化的融入和个人的发展,于是将安徽学生和其他全国各地学生一起重新组班,在更好的融入学校文化的同时,这个班学生的发展相较其他四届也是具有优势的。四年的辅导员生涯,和学生朝夕相处,他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共同成长与进步的日子,喜欢教学,喜欢当老师,在担任学院讲师之后,继续担任本科210901班的班主任。在做班主任期间,过秀成结合自己做班长时管理班级的经验,用四年辅导员的经历以及对于专业上的认识来对学生进行“时时事事处处”的全过程培育。他强调集体中的汲取与奉献,每天坚持陪学生跑早操,每周三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也经常在周五晚上邀请学生来家里交流,他对班上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规划和人生规划。该班曾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班”,如今这个班级的学生有7个人是各大设计院的交通所所长,其他大多也都是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

1986年留校至今,过秀成在东大已经工作了整整30年,30年来不论变换了多少岗位,不变的是在教学一线上始终如一的投入和付出,一直坚持每年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先后参与主编出版交通类教材与专著20本,涉及城市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与控制、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优异的教学成绩也让他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殊荣。

谈到如今取得的成绩,过秀成把所获得的一切全部归功于母校东南大学,“是东大培育了我,我本硕博都是东大的,之后留校任教,感谢东大给了我多岗位锻炼的机会,从系教研室、教务处,到资产公司,再到如今的资产管理处。感谢东大让我有幸一直和最优秀的团队共同学习、工作。东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东大厚重的文化,优秀的学科、优秀的学者与团队都在影响着我,对东大的深情也赋予了我在东大双一流建设中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是东大培育群体中的一个分子,就与一同成长的同辈们一样。”仰望星空的人作为知名交通专家,在网上搜索过秀成的名字,对他的事迹介绍并不太多。但是,他的Bluesky工作室团队却显得特别突出。在研究生录取时,过秀成看重学生的理想和学术情怀,考察他们是否对交通规划事业真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份事业心,团队中聚集了一群仰望星空的人。Bluesky这个团队名字是工作室成员自己取的,寓意团队志存高远,也希望团队的成员都能有蓝天般浩瀚的胸怀和眼界。

Bluesky工作室1996年成立于交通运输工程系道桥实验楼,距今已整整20年。20年来,工作室从道桥实验楼,电子楼,到北平房、逸夫建筑馆,直到现在的进香河交通学院,一路走来,20年风雨兼程,变的是工作室的研学地点,不变的是团队成员拼搏进取的身影和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交通学科创新型团队及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而不懈努力的那份执着。过秀成一直强调团队,只有在优秀团队中成长起来的人才更懂得付出与回报,并在自己成长的同时反哺团队,形成个人与团队共同发展的良好循环。也正因如此,Bluesky工作室在日常运作和管理上实施自主发展管理模式。团队设置自主发展委员会,每届任期1年,期间进行中期考核一次,现由第十届自我发展委员会主持工作,由主任、各部门部长及各年级年级长共计13名委员共同构成。自发委依托全员矩阵式服务管理、全过程网络多元化动态测评和监督保障体系,率先引入PDCA活动管理,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

Bluesky工作室有着自己的网站,网站成立于2008年,最初架设在一个名为tranbbs的交通论坛下面。考虑到团队的发展需要,在2013年将网站从tranbbs中独立出来,拥有了自己的域名http://www.tranbluesky.com/,网站也从最初只有几个简单的版块,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到如今形成了工作室简介、工作室新闻、研究动态、国际交流、成员简介、精彩瞬间、活动预告与苏州莫纳什团队等八大板块,覆盖工作室日常科教、文化活动方方面面,一方面是展示工作室成果让团队“走出去”的窗口,同时也是让更多交通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了解团队,将更多兄弟团队“引进来”共同合作的桥梁。网站由自主发展委员会中的信息咨询部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团队会在每周一和周五分别举行学教活动和科创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高端讲座,设置名著导读、自主研学、专题沙龙等高水平课程。截至目前,团队已邀请近百位国内外交通、规划相关领域的名家大师走进Bluesky开展讲座,基本实现每一位Bluesky的毕业生在工作后回到团队开展毕业生回访讲座,这种责任和传承式的毕业生讲座有效延长了团队成员的学习链和研究链。Bluesky始终奉行共享精神,这些活动都会通过工作室网站发布活动预告,同时向学校及社会其他团队和个人开放。本学期初,由滴滴出行副总裁王欣带来的《滴滴出行的分享经济实践》以及江苏省交通厅金凌副厅长带来的《江苏智慧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等一系列的精彩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Bluesky建设“文化引领、研学驱动、自主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团队发展模式,以交通科学理论发展和交通文化传播为己任,构建了以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为科学研究骨干,硕士研究生为中坚力量,SRTP和本科导师制学生为重要组成的研究梯队,形成了城市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运输及交通信息、安全与模型三大研究集群。从1996年团队成立至今已向社会输送博士20名,工学硕士73名,工程硕士35名,毕业学子遍布全国,并逐渐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中的技术带头人和管理骨干。

团队倡导“文、雅、序、活”的团队文化,文是优良的师德学风,传承创新的文化气息;雅是雅致和谐的人文体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序是严格有序的管理制度,团结协作的人文关系;活是崇尚学术探索自由,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团队提倡学术思想的兼容并蓄和学科发展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悟,悟中行,行中研,研中创”,先后和城市规划学科,法学,地理信息学科合作探索交通法理学,交通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在过秀成和法学院周佑勇教授等的努力下,促成了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快速发展。同时团队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先后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学院以及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相关院系的高水平学术团体开展持续的学术交流。

团队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与各级政府、众多一流高校、一线科研机构、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长三角多个城市设立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基地。在国际交流方面,Bluesky工作室积极建设国际教学资源,推进国际联合科研及学生联合培养机制,已有20余位工作室成员赴海外交流访学一年以上。过去20年里,Bluesky团队共组织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以上交通科技项目研究30余项,承担包括世界银行贷款工程等各类工程实践项目百余项,参与各类城市交通规划和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咨询百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软科学成果奖两项,其他省部级科技类奖项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EI收录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本,研究领域持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团队积极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培养,累计指导本科生SRTP项目47组,指导学生200余人次。从1996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至今,Bluesky学子在国内外大赛中屡获佳绩,所指导的项目连续四届取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以上的成绩。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专项赛中,由Bluesky工作室指导的《基于公交卫星定位数据的城市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发布系统》项目,获得本次专项赛的最高奖项:境内组别特等奖和境内外组别特等奖,也是国内外唯一获此殊荣的队伍。

Bluesky工作室在国际交通领域颇负盛名,在国内很难找出第二个像Bluesky这样有着完整培养体系和鲜明特色的交通学科研究型团队。”谈到Bluesky工作室,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林波如是说。

这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Bluesky团队是东大卓越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坚定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至善是每个东大人应有的精神追求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交通学科荣列全国第一,东大一代又一代的交通人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努力与追求才有了今天的学科地位。从1982年入校,过秀成伴随着东南大学交通学科的起步到腾飞,这一路走来,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建交通学科的那些老师们。从我国第一代道桥工程著名的泰斗级学者,南京工学院道桥教研室的方福森教授、方左英教授,到改革开放后国内土建交通领域的第二代权威专家丁大钧教授、吕志涛教授、徐吉谦教授、邓学钧教授、陈荣生教授、邵容光教授和蒋永生教授,再到黄卫院士、王炜教授领衔的第三代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老师和同事们严谨踏实、不断创新的学术作风始终影响着过秀成。在留校任教之后,过秀成首次开课就获得优秀的成绩,并获教学竞赛三等奖,被推荐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过秀成谈到这些,十分感谢东南大学教学督导组单炳梓教授等老师们。督导组的老师六七十岁的高龄,很多从家里来学校要倒好几次公交车,但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们都坚持认真听完每一节课,从不迟到,课后耐心细致地与青年教师交流得失,分享经验。这种“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精神至今仍影响着他。

如今,过秀成接过了前辈们的接力棒,努力将东大人这种止于至善的东大精神通过自己和团队不断传递下去。也正因为如此,每年新生入学和教师节的时候,他都会邀请自己的硕士导师,著名交通学科前辈徐吉谦教授来为自己的团队做新生始业教育。徐老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创新创新不断地创新”的寄语也在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Bluesky人。

在教学和培养模式上,Bluesky工作室不拘泥于传统的只有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师生关系亦师亦友的研究型、启发式和体验式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Bluesky工作室坚持“终身学习、价值塑造、能力达成、人格养成”四维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四个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秉承东南大学“诚朴雄伟”,“止于至善”的精神传统和“重基础、重实践、重素质”的育人传统,力求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创新性的实践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综合发展。通过“时时事事处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实现文化熏陶、创新精神的培育。

Bluesky工作室根据每个成员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培养模式,坚持“宽专交”与“精深通”相匹配,通识方法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教育模式。其中,“宽专交”是指前期进行通识教育以培养宽广的知识面,后期进行专业教育,注重交叉人才的培养;“精深通”是指学科基础课学精、专业课学深,在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有所钻研,有所突破,并能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通过这种逐级推进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发展能力。针对博士研究室和硕士研究生,Bluesky工作室提出了博士“九个一”和硕士“六个一”的培养目标,要求每位博士生在读期间要创新1项核心成果,撰写1篇优秀论文,出版1部学术专著,引领1个研究方向,带领1个研究团队,建设1个研究小组,发展1个职能部门,参加1次国际会议,拥有1次留学经历。要求每位硕士生在读期间要有1个主要研究方向,完成1个主研项目,参加1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1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掌握1门专业软件,完成1篇高水平毕业论文。

Bluesky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自豪地称自己为Bluesky人,过秀成无疑是每个Bluesky人人生旅途上最重要的引导者,是师亦是父,在学习和工作前进的道路上提供耐心的指导与帮助,更用广阔的胸怀给予足够的关怀与包容。

工作室00级硕士,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肖慎回忆道:“我打小在山区的农村长大,成长环境较差,在上大学前甚至连普通话都讲不好,除了数理化和本科半懂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简直是一片空白。因此,在Bluesky3年时间的学习过程中,过老师和Bulesky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教我做人做事做学问,让我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中提高与进步,为我能从事并胜任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室09级博士,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杨洁满怀深情地说:“毕业之后时常会想:在工作室学习、成长的经历到底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哪些经验最值得去传承与发扬?总结起来有四点,一是“道”与“术”的融合;二是“专”与“博”的转换;三是“实”与“虚”的兼修;四是“取”与“予”的共赢。这四点并不一定能完全概括Bluesky的精华。Bluesky像一本书,一直在被谱写,每隔一段时间品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感悟。庆幸自己在这本书卷之中,庆幸能时刻感受到它蓬勃向上的生机。”

工作室09级博士后,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陈欣感慨道:“我所受先生之教诲弥多,所感首推过老师欲为学,先树德,而后将‘学’于‘研’,将‘研’于‘创新’之理念,这是我近年学术进步的重于原因。其二,团队建设的科学方法。实验室成立自我发展委员会,根据学生不同禀赋,锻炼表达、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能力。内部例会制度以及对外学术交流,使我有机会学习到整个实验室最新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其三,文化生活更让我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其他毕业学友谈及当时岁月,亦皆怀念不舍。”

回首20载,Bluesky团队在不断地发展,快速地转型,在全国各大交通工程领域都能看到Bluesky人的身影,是什么让Bluesky经历了20载依旧充满活力?答案是过秀成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人格魅力,是团队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是团队团结协作的团队文化,更是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精神熏陶。Bluesky团队是东大众多优秀团队中的一个缩影,Bluesky团队的模式是东大众多优秀团队模式中的一个,这些团队的名字或许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就是不断追寻各自领域的止于至善,而至善,是每个东大人应有的精神追求。

一路走来,过秀成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在鹿门书院前立下的志向,“穷一生以求知而为世人传道授业解惑”,“就像无数影响我的东大前辈,同辈以及后辈们一样,我愿为东大双一流建设发展不遗余力,将Bluesky团队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交通学科创新型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过秀成动情地说。Bluesky一直在追寻交通领域的止于至善,这是东大精神最好的诠释。

(来源:《东南大学报》2016-1-1期,作者:张晓田)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