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杨涛校友参加江苏卫视建国70周年专题节目录播,讲述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

时间:2019-09-30浏览:982

杨涛校友参加江苏卫视建国70周年专题节目录播,讲述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展现共和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拼搏奋斗精神。该档专题采访节目将于10月2日晚17:30在江苏卫视《新闻眼》、22点在江苏公共频道《通天下》播出。 

杨涛,1961年1月出生,1988年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江苏省设计大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际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现任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中,能够穿越时空,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她的人民感受到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桥梁,可能再也没有比南京长江大桥更具代表性了。

在共和国70年的辉煌历程中,能够穿越时空,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她的人民感受到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桥梁,可能再也没有比南京长江大桥更具代表性了。

我搞了一辈子的公路、桥梁和交通工程设计,这座桥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也是因为这座大桥来到了这座城市。她是我们这代年轻人仰望的星空。

那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我们都为这座桥而自豪。还记得上大学刚到南京,我和同学们第一个礼拜天就去游览了长江大桥,迫不及待想看看这座中国人的“争气桥”。后来,我本科毕业论文,就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行能力研究。

在对她的研究过程中,我对这座桥有了更多的认知,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不到10年,就有决心并圆满建成这座跨越世界第三大河流,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第一大公铁两用钢桁架大桥,对于少年新中国是多么了不起!

从1956年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开始,经过3年左右勘察、选址、设计,至1958年正式开工,1968年建成通车,历时整整10年,在此之前,长江两岸百舸争流数千年,美国人也曾断言此处绝不可能建桥!

然而,新中国开国元勋们、第一代路桥专家、工程师和建设者们,硬是果断决策、自主设计、自行建设、排除万难,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建成了这座举世惊叹的“争气桥”!

大桥建设伊始,正赶上国内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建设者们每月定量只有十来斤粮、3两油、2两肉;大桥工程上马的关键时刻,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全部图纸和专家,封锁了技术、钢材。但是,鞍钢的专家和工人们不辱使命,在最短时间内研制并生产出了16锰钢优质钢材,突破了苏联的技术封锁。

在大桥设计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前面短片中提到的大桥的第一任总设计师、一代桥梁泰斗梅旸春,便是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工地。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最难、最危险的是在宽阔而湍急的江水中大桥桥墩的建设。1964年9月18日深夜,5号墩沉井的边锚锚绳被洪水狂风拉断,重达7000吨、足有7层楼高的施工船,以3分钟的周期、六十多米的摆幅在江心摇荡,情况极其危急!设计组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平衡终止摆船的设计图纸,工人们在现场日夜加班,抢工抢险,与洪水搏斗了近两个月,最终才使大桥建设转危为安!

为了确保南京长江大桥能在1968年国庆节前铁路桥通车,大桥工人和支援建设的解放军战士日夜奋战,平均每天有3万多人在工地上劳动,最多时达5万余人。老桥工们回忆,在后来冲刺阶段,大桥的变化几乎一天一个样。

所有的不舍昼夜,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建设者们奋发图强,创造了很多奇迹,16锰钢高强度钢、深水沉井浮运、定位和下沉,移动式压桩架等等,很多达到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有的技术至今沿用。

大桥桥头堡三面红旗和工农兵群雕、栏杆上的202块浮雕是钟训正院士领衔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师生设计的,不但代表了新中国建筑美学的经典,更充分展现了新生共和国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强烈时代精神!

南京长江大桥的顺利竣工,是继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后的又一项震惊世界的标志性工程,绝不亚于当今的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工程!她再一次完美展现了年轻的新中国所具备的创新力、创造力和不怕封锁、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新中国的桥三代,我虽然没有能够赶上建造南京长江大桥那个火热年代,但是,我还是很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为大桥的新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本科论文的研究成果被交管部门采纳,对保障1990年代前后10多年大桥运行畅通做出了贡献。2016年10月28日,大桥封闭维修,我和我的团队,为她设计了封闭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使为期26个月的施工期过江交通平稳度过,被中宣部列为重大工程社会稳定的典范。而2000年,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时,我就力主增加城市过江通道,确定了纬七路、纬三路两条快速路跨江联络通道,以分流长江大桥交通压力。随后,鉴于过江交通拥堵日趋严峻,东大、南大新校区先后撤离江北的情况下,我写信给省市主要领导,促成了南京两条城市过江隧道提前实施建设,今天都早已建成通车,为南京跨江融合发展作出贡献。

伴随着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我深感,我们这一代人,相比梅老他们那一代来说,要幸运得多!这是大时代的机遇,我们欣逢盛世,大有可为,但老一辈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去建造更多更好的桥梁,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图文转自“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公众号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