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increase the pace of  "Double-first Class" building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outstanding talents to pursue postdoc career in the university,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doc cultivation, we made to following sugestions based on (国办发(2015)87号) and (人社部发(2017)20号).

1. 全面推行分级管理。进一步健全学校、院系(流动站)、合作导师三级管理体制。

2.启动并实施“至善博士后支持计划”,重点选拔和支持一批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我校博士后队伍。将至善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后备岗位设置,按需招 收,分类聘用。

3.博士后首聘期一般为 3 年,确因科研工作需要,经批准后可延长 1 年。除至善博士后外,全职博士后延长期间待遇一般

由合作导师支付。首聘期考 核合格者,可续聘 1 次,续聘期限不超过 3 年,博士后总在站不超过 6 年。学校鼓励优秀人才安心长期稳定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站期间享受博士后福利待遇。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考核和退出机制。人事处会同各院系(流动站),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全职博士后年度考核办法。将博士后主持参与纵向科研项目及重点工程应用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授权高价值发明专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列入考核指标,并注重考核其在科研团队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博士后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有学术穿透力的科学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博士后聘用合同 工作协议的签订,加强开题报告、年度考核及出站评审各个环节的过程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对于至善博士后,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下一年度转为普通博士后。对于普通全职博士后,年度考核不合格者,下一年度学校底薪部分核减 25%25%,第二年度考核仍不合格者,下一年度学校底薪部分再核减 25% 或退站淘汰 。对于考核结果特别优秀的全职博士后,第二年可转入至善博士后序列。


5.合理改革招收条件。坚持培养青年人才的导向,首站博士后申请者年龄应在 32 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以放宽到 35 周岁。

6.提高准入考察标准。各院系(流动站)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遴选模式和准入标准,强化对科研创新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着力改善博士后队伍学缘结构,重点吸引海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优秀博士进站工作。对于至善博士后,参照专任教师引进程序,由学院专家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专家面试综合评审确定。对于普通博士后,由学 院专家审核推荐、学校组织专家审批确定。

7.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实行协议年薪制。学校提供支持性底薪,鼓励合作导师根据博士后科研能力及工作情况,提高补充

性津贴,形成学校和合作导师共同承担的博士后资助体系,切实提高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对于至善博士后,学校提供 35 万年薪(含租房补贴 3 万,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者则不再享受住房补贴),导师津贴不限。对于普通博士后,学校提供 18 万基本年薪(含租房补贴 3 万,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者则不再享受住房补贴),合作导师提供补充津贴(理工医科不低于 2 万元 年, 人文社科不低于 1万元 年)。


8.加大科研支持力度。提高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标准,帮助新进站博士后尽快启动科研工作,确定研究方向,并为下一步高水平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至善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标准为理工医科 10 万元 人,人文社科 5 万元 人。对于普通博士后,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标准为理工医科5万元每人,人文社科 2.5 万元 人。设立东南大学博士后前沿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部分成果突出的优秀博士后就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一等资助项目 15 万 项,二等资助项目 8 万 项,三等 资助项目 5万每项。

9. 深度推进国际化交流。根据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各流动站与世界一流院校或科研机构签订协议,联合招收博士后

或互派博士后开展合作研究。支持博士后根据研究需要和进度安排,择期到国(境)外一流大学短期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博士后队伍国际化水平,在国际环境中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