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记

发布者:gxcjs1发布时间:2020-05-22浏览次数:1523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苏规院)交通所是这座历史名城孕育的无数优秀团队之一,现已成为苏州城市交通发展的智库。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始建于1992年,2003年成立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3年公司整体改制,变更成立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正式成立交通所。

    交通所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名,秉承“深耕苏州,专业专注,融合创新,止于至善”的核心理念,业务涵盖城市整体交通研究规划、片区交通改善研究与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与研究、城市交通模型与数据平台、城市道路规划与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评估与咨询七大业务板块。获得建设部奖优秀城乡规划设计2项,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8项,苏州市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50多项。交通所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苏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专业管理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口碑。

      深耕苏城,服务全国

      苏州古城交通模型与战略。古城保护与快速机动化导致苏州古城区交通供需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苏规院交通所承接了《苏州市古城区交通模型构建与交通战略测试研究》项目,提出苏州综合交通模型体系的总体目标、总体框架和模型结构。在苏州交通模型总体框架的指导下,结合古城交通特性和实际需求,精细化古城区交通模型,将慢行交通、旅游交通融入古城交通模型,并对古城现状交通、路网承载力、控规交通、交通需求管理等热点交通问题进行评价分析。苏州古城交通模型的构建,一方面服务于古城控规修编、交通政策研制,能结合古城的特点提出各种前瞻性的交通战略和政策,从交通方式结构引导和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应对举措,并利用交通模型进行定量化的战略测试,对各种交通举措的影响效果进行评估,为科学指导古城区交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其他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古城交通模型“以点带面”做好深度示范,为苏州综合交通模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助力创建苏式“公交都市”。作为苏州市城市交通领域的专业咨询机构,交通所长期跟踪和服务苏州公共交通,并承担了其中大量的规划研究项目,从政策出台、标准制定到规划编制,从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到公交线网、场站、专用道等专项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交通所参与并完成了《苏州“公交都市”创建方案》中70余项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规划研究项目编制工作。自2015年起承担《苏州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每年归纳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梳理研究思路,客观统计发展水平,判断未来苏州公交发展动态,为各级部门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参考。

        凝心聚力,自主发展

        “三阶段”育人模式。交通所重视人才培养,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环境。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苏规院交通所坚持三个阶段的培养计划。入职初期,让团队成员接触多方面的项目,并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入职3-5年后,团队成员在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在业务上能够独当一面,作为项目负责人,能够完成项目调查、文本撰写和汇报交流全过程;入职5-8年后,培养成为地方学科带头人,在专业业务方面拥有发言权,并持续跟踪前沿热点。交通所还积极同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建立开放合作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平。

        樊钧,江苏苏州人,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2008年进入苏规院工作,现任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目前在同济大学攻读城乡规划学博士学位。樊钧所长在苏规院已有10年的工作经历,连续多年荣获公司优秀员工称号,参与规划工作100多项,获部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0项,苏州市级奖项60项,在《城市规划》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篇。回忆起个人的发展经历,樊钧所长说:“回到苏州发展是深埋在我血液中的梦。感谢研究生期间东南大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植入我血液里的那份为苏州乃至我国交通规划事业奋斗的家国情怀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徐瑗瑗,交通所总工,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中海苏州•独墅湖项目交通影响分析、苏州市相城区中央商贸城B1地块住宅项目交通影响分析项目负责人和苏地2014-G-21号地块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是交通所成立之初的工程师之一。

        潘敏荣,交通所副总工,注册咨询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大数据支撑下现状交通系统运行评估与分析、苏州市古城区交通模型构建与交通战略测试研究、基于手机数据的苏州环线高架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和苏州市交通影响分析数据库与管理平台建设等项目,成为交通所数据与建模方面的专家。

        张珏,交通所副总工,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中翔元和市民广场交通影响分析、苏地2013-G-18号地块(龙湖)交通影响分析和吴中区太湖新城启动区吴郡片区交通分析与组织优化等项目。

        韩兵,交通所副总工,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南京大学城乡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金阊新城公交线网与场站优化规划、苏州虎丘老街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等项目,已成为交通所公共交通领域的带头人。

        姜科,交通所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苏州市以公交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研究、苏州大学高铁新城教师公寓交通影响评价和苏州宜家家居商场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等项目。

        胡日明工程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过苏州市充电设施规划研究、苏州市吴江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选址规划、苏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导则和苏州市公交专用道规划修编项目等项目。

        王恺工程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在苏规院交通所工作后,与东南大学合作完成苏州市高铁新城综合交通规划等项目,已成长为交通所交通建模方面的重要成员。

        胡婷婷工程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入职后参与了苏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苏州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相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相城区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研究等项目。

        邹戴晓工程师,作为在苏州研究生工作站成长起来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联合研究生院交通运输管理与规划专业硕士,毕业后针对蒙纳士学生不同阶段建立辅导体系和实践体系,完善了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交叉融合,合作共赢

        苏规院交通所重视政产学研金合作,与苏州市各市区政府、交通、规划、公安、城管、轨道等职能部门建立政企战略的全方位合作模式,创建年度驻点服务机制,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专业贴身服务。与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业务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通力合作,实现“1+1>2”。《苏州市高铁新城交通规划研究》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BLUESKY工作室与苏规院交通所合作项目的典范。苏州高铁新城是苏州中心城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的北部核心板块,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交通规划研究。苏规院受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团队和方案,并形成最终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苏规院交通所始终与BLUESKY工作室保持着密切联系,工作室过秀成教授在区域交通组织模式的问题上给予了悉心指导,工作站成员王恺工程师也先后以工作室代表和交通所成员两种身份参与了此次研究,为此研究项目做出贡献。

        《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线网规划与运行组织方法》和《交通工程案例分析》是BLUESKY工作室与苏规院交通所合作撰写的教材,是双方在工作站平台上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教材以工作室硕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苏规院交通所成员项目实践经验而完成,广泛吸收多项国内外先进交通规划项目的设计理念、技术与方法,为高等学校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也为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管理等部门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项目参考。

        苏规院与东南大学于2015年合作共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工作站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促进,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实践质量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苏规院工作站已形成诸多令人欣喜的成果,至今已有数十位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学子在此完成了实践环节。工作站已经成立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企业导师队伍,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与项目实践。

        不忘初心,止于至善

        苏规院交通所正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新的挑战,将为下一轮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全面修订团队发展规划,创建更加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模式,打造人才智慧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信息数据中心,更好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交通所将持续不断地为城市打造更加完美的出行,让城市因出行而更加美好,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善始克终,止于至善。

        (责任编辑:肖尧、郑斌、梁茜、熊婕妤     审核: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