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孙华强高级工程师

发布者:gxcjs5发布时间:2020-05-25浏览次数:589

    孙华强于2000年进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在BLUESKY工作室里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2003年毕业至今,任职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18年被评为交通运部青年科技英才,是交通领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十六年的不同岗位工作历程,行走于研究者、管理者不同角色,他既能在基层中实践创新,落地各项规划,也能在长三角区域办公室中把握国家战略,努力推动三省一市的规划对接,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交通人。

    脚踏实地奠基石

    入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之前,孙华强感触最深的便是在编制交通规划的同时,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项计划的落实工作。在省交通厅中,他主要参与江苏省重大战略规划的编制,并针对既有的规划,对年度的工程项目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使得规划能够顺利落地。在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了一系列重大交通决策的部署,并且依据前期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各年度建设计划,统筹资源分配。在十多年的“计划”工作中,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公路铁路还是水运航空,都有所参与和涉猎,也正是因此,对江苏省综合交通问题和发展他有着更清晰的认识。每一次工作的落实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学习与挑战,必须认真地去了解新项目落实过程中需考虑的各方面因素。正是基于交通规划和计划编制的丰富经验,以及曾在海外留学和基层挂职锻炼经历,使其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工作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跳出交通看交通

    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孙华强最大的感叹便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舞台上,他能够跳出交通看交通。“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之前工作中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小问题”,他发现曾经很多因为各省、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回避的问题,在一体化的推进中得到了解决。各省市正视问题,敞开沟通,往往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打通省界之间的“断头路”、撤销省界收费站、推进城市“一码通”等工作,都将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机遇伴随着挑战,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中也会衍生出很多问题,例如高度城市化和边界人员流通的加剧,都将使得省(市)边界变得模糊,毗邻公交的需求也会加大,公交的公共政策对接问题便是一个难点。

    “搞规划的人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上接天下接地,这样才能把规划做好。上接天就是要贯彻国家的宏观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下接地就是要了解地方发展存在问题和实际需求,运用战略性、系统性、辨证性、法治性思维,研究既符合发展规律又符合地方具体要求和细节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孙华强这样总结他的感受。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他认为长三角地区地缘相邻、人员相亲、文脉相通、制度相同,在一体化进程中有着更大的优势和可能,作为一名交通工作从业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能力服务城市的发展建设。

    低头做事,抬头看路

    回忆起在东南大学Bluesky工作室学习的日子,孙华强很感谢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平台,为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德道情操、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突出的创新能力感到自信和自豪。他感慨在Bluesky工作室“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四维一体培养体系中学习的时光十分宝贵,希望师弟师妹们在这段时间内要更系统地学习知识,认真做好研究与工作,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他强调,一个交通人,不能只会“低头做事“,也要学会”抬头看路“,尽可能地扩宽视野,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和经济敏锐性,关注国家政策,能够跳出交通,广泛学习各领域的知识。他认为在研究生阶段,要知道“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为人处事不要急躁,放低心态,泰然处之,谦虚才能有进步。

    (责任编辑:肖哲     审核:李爽)

    附文:

    那天听到总书记的话微信群热闹得像过年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规划科科长 孙华强

    “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2018年11月5日,因进博会放假,我从上海的长三办回到老家,当电视上传来习总书记亲切醇厚的声音时,我正在南京的一家小面馆里吃面条,立刻拿起手机在长三办的工作群里发了一条微信:同志们,事搞大了。那天,群里热闹得像过年。

    时间回到2018年1月29日,冬天的上海站格外寒冷,当江苏省发改委罗伟光处长和我抵达时,上海市发改委谭盛源处长已等待我们多时了,望着车窗外上海的美丽夜景,心里充满了未知。随后两天,浙江、安徽的同志也陆续到齐,长三办“黄埔一期”15名同志全部到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洋溢着渴望。一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之前的顾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由于我是唯一来自交通系统的,自然就分到了交通组,断头路、城际铁路、机场、航道、港口、地铁一码通、撤除省际收费站……当面对公铁水空等各类繁杂的具体事项时,考验的不仅仅是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协调能力。我时刻牢记临行前陆永泉厅长对我的嘱托:顾全大局、加强协调、做好服务、不辱使命。那段时间,交通系统各有关单位基本被我“骚扰”了遍,电话里说不清的,周末回南京时请出来继续谈。需要领导们出面协调的,领导们毫不犹豫地揽下活,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有个强大后援团的幸福感。经过几个月的磨砺,在6月1日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一揽子的协议签订了,三年行动计划也终于发布了。发布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门肯定了长三办的工作。那天,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

    明确了行动纲领,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就是贯彻落实了。去年6月1日主要领导座谈会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进行任务细化分解和责任落实,几百项任务,涉及交通能源、生态环保、产业金融、科技创新……可以说是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一项项一条条地分到各个单位和部门。虽然在交通组,但涉及各省的其他事项,我们还得及时向省里汇报或者亲自来协调,所以,这段时间,上门调研和上门服务成了工作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来长三办的各地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也愈来愈多,有提诉求的,有提建议的,也有了解情况的,在这里,能够感受社会各界的关切,也能感受到前路漫漫不易行。作为一个刚成立的机构,长三办成立本身就是个创新,而如何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就需要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正如媒体所说,这里不像传统的政府办公室,倒像一家准备IPO、热火朝天的创业公司。的确,长三办其实是一个平台,广开门路,广拓思路,广探道路,它体现的是“长三角人”的智慧与激情。

    兴奋是短暂的,习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就像跳水比赛,原先跳三米板时,都希望能够跳得更高一点,可以做有难度的动作,但现在真的上了十米台,对动作的要求就更高了。对我们而言,不仅仅要做好“店小二”,还要能做“大厨”,能为长三角烹制几道“美食”。我们在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还要参与配合国家规划的编制,示范区的建设,来年重点工作的拟定……令人欣喜的是,进入去年12月以来,在我参与的交通领域,又有5条断头路陆续开工了,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交通互联互通在加速;进入今年1月以来,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签署了,长三角离岸创新联盟成立了……无论是政府的,还是市场的,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从当初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勇往直前;从开始的吵架争执,到现在的齐心协力。长三办已经成为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长三角也成为一个大家庭。至今有一件事仍让我印象深刻,盈淀路是青浦区和昆山市之间的一条断头路,两地政府按照“规划同图、建设同步、管理协同”的原则,从项目审批流程、建设经费、建设标准、建设机制、后期管养等方面协商,同步建成通车,并实现了沿线开行公交线路。

    去年11月份,我和记者到现场,随机选择了在路上驾车经过的驾驶员采访,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直夸这条路修得好,从他们质朴的语言里,能够深深体会到他们对交通部门的认同和赞许。采访完后,昆山交通局的刘宇科长开车送我到青浦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到城区。在那一刻,心中既有作为一名交通人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有一丝的遗憾,如果上海的轨道交通能够通到周边临沪地区,那又该方便了多少的老百姓。可喜的是,这些问题,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相信随着城际交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长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将会愈来愈短,人心也会愈来愈近。

    2018年的最后一天,央视播出了《“长三办”的2018》,女儿看到电视上的我,兴奋地对我说:“爸爸,我知道了,你在忙一件大事,我以后去迪士尼就更方便啦。”这一年,在沪宁线上行走了3万公里,有那么点虚幻,但却又真实地存在着,一头是家庭,是现实;一头是国事,是理想。行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做一个“长三角人”,真好!

    来源:解放日报 201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