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修天路的人”——记中交一公院总经理、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双杰校友

时间:2018-08-26浏览:358

一、人物简介

汪双杰,男,1962年出生,中国国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0年获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一公院)总经理。

历任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程师、处长兼副总工、中交一公院副院长兼第二分院院长、副院长兼院科技研发中心主任、副院长兼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青藏公路科研设计常务副指挥等职。

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多年冻土公路工程及公路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的项目2007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先后4次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公路冻土工程理论专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及第一部公路运行速度理论专著《公路运行速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并参与主编了多条交通行业标准规范。2002年起经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二、 “修天路的人

汪双杰(中)带领团队在高原考察冻土

他出生于长江之滨的安徽,在西北安家,青藏高原是他工作的主战场。三十年如一日,他跑遍了进出西藏的每条通道,带领团队扛起了冻土公路技术研究的重任。他说冻土研究薪火相传五十多年,他只是其中的一名接棒人。

多年冻土,尤其是青藏高原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一向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几十年来,我国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藏交通生命线青藏公路建设与养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世纪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技术贡献。投身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劳苦,历尽艰辛,以青春、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换来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们虽默默无闻甘于平凡,却堪称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人。中交集团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双杰就是这支科研队伍的一位领军人。

去得多了 就爱得放不下

19837月,汪双杰大学毕业了。这位来自安徽的农家子弟,还未来得及适应古都西安的气候和人文环境,便受交通部委托于次年开春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通往全军最高边防哨所神仙湾的边防公路开展勘察设计,并为数千人的施工子弟兵担任技术支持。

这一去,就是近十个月时间。猫在大卡车后厢里忍受颠簸和反胃、紫外线晒得脸上手上到处脱皮、扛着测量仪器脚架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胸口憋闷呼吸困难、风大时吹得人都站不稳、遇到雨雪冰雹却找不到地方躲避、驻地缺水没电、开水不烫、米饭不熟、晚上加班整理完资料躺在床上头疼欲裂难以入睡、次日清晨又得早起前往工地……第一次莽莽高原的种种经历已经掩藏在汪双杰的记忆深处,并化作了他宝贵的人生财富。出发前多少知道会吃苦,但没想到会那么苦。多年后汪双杰对科研组的年轻人说苦能锻炼人,也能考验人。搞冻土研究,你们必须先过这一关。

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在这次出差期间,汪双杰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患病离世,等他接到电报时,已是一个多月后。面对大雪封山前必须打通道路的军令,作为唯一受地方部委委派,来到部队担负技术重担的汪双杰,只有强忍悲痛,擦干眼泪,一直坚守岗位。在部队首长亲自为他做好返程安排,匆匆赶回家时,母亲坟头上已是草色青青。

这是汪双杰与青藏高原的第一次结缘。从此以后,但凡中交一公院承接的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他总是主动争取前往。担任中层领导职务之后,西藏公路勘察设计他从未缺席,不仅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而且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灾害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每当同事们开玩笑说他有西藏情结,他总是严肃地回答说:那片土地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去得多了,就爱得放不下了。出差回来,夫人女儿心疼他皮肤又黑了、人又瘦一圈时,他便笑着安慰她们说:你不去我不去,西藏的事情让谁去干呀?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许多分配到西藏工作的大学生纷纷申请调回内地。汪双杰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固然与他执着坚韧的个性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理想。怕吃苦、怕做事,干嘛要入党?入了党,遇到吃苦受累的事儿,当然应该扑在前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薪火相传 心驻冻土

2001年,在我国知名冻土专家武憼民先生的竭力举荐下,汪双杰成为当时交通部有史以来投入研究经费最多、研究人员最多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其时,武先生年岁已高,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恰处在攻坚克难阶段,且急需集成。在此情况下,汪双杰团结带领项目组长年累月战斗在青藏公路沿线,从场地选择到设备安装,从数据采集到规律分析,事事亲力亲为,常常加班加点,给科研组的年轻人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也得到了武先生的高度信任。武先生病重住院期间,曾对前来看望的院领导交代说:中交一公院在多年冻土研究领域下了几十年工夫,成果需要集成,但更需要创新和突破;现在看来,提前把接力棒交给汪双杰这步棋是走对了。

汪双杰没有辜负前辈的信任和托付。在20012008年这关键的七年间,他在西安与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观测站之间数十次奔波往返,用打硬仗的劲头刻苦攻关,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由他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的团队还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汪双杰及其科研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保持了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研究上的领先地位,也在青海、西藏公路建设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即将上马,也为后期建设的京藏高速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高速公路)奠定技术基础。

有人问他:你都当上副院长了,干嘛还这么拼?西藏的条件再怎么好转,自然环境还是艰苦。他的回答是:冻土研究同样有一个薪火相传的问题。现在接力棒在我手里,我要让中国公路冻土工程科学研究的旗帜在青藏高原上飘扬。把这批年轻人带出来以后,我会把接力棒交出去的,但我的心会一直在冻土上,收不回来了。

为了冻土公路研究的传承,近十年来,在汪双杰的带领下,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创立并获批。作为实验室主任、年轻人的导师,不论管理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用务实的态度、谦和的作风、钻研的精神做好传帮带。

 

三、央视专访

央视财经频道《财经人物周刊》栏目对汪双杰校友进行专题报道和采访,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汪双杰校友的家国情怀

完整版视频请点击网址:

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20095839/5a48777efe8d442b8285afd29d03b72a

 

文字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交通界;视频来源:央视新闻网)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