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交通学院毛海军教授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文章《着力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

时间:2020-09-09浏览:605

202099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运输与物流工程系教授、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院长毛海军发表文章《着力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在“学习强国”平台全文刊登和推送。文章解析了物流枢纽在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介绍了江苏物流枢纽建设成效,并详细阐述了构建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的实施举措。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物流方向由现代物流技术、数字化多式联运、多模式运输与智能物流、无人驾驶运输等多团队融合构成,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物流相关项目200余项,与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并获批“江苏省物流枢纽工程研究中心”,将持续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文章全文如下:

  

着力打造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

作者:毛海军 孙佳然 邓 泷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江苏省物流与供应链研究院)

  

物流枢纽是区域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在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也是落实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需要着力增强物流对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能力。江苏是全国物流大省,但现有物流枢纽设施服务能级普遍不高,“有高原、无高峰”,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尚有差距,也与经济大省、物流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迫切需要依托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大通道、主要交通枢纽,建设由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以及重点物流园区构成的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形成枢纽引领、网络畅通、智慧高效、绿色安全、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物流服务体系,为江苏打造物流强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

物流枢纽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与一般的物流园区相比,物流枢纽特点主要体现在:集约化与一体化要求更严、网络化与协同化运行更好、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更强、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更高、共享化与融合化水平更优。因此,物流枢纽在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出台,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共有127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布局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规划》中,江苏共有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徐州、南通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江苏物流进一步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物流网络、提升区域物流综合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江苏物流枢纽建设成效

江苏物流规模效率全国领先。2019年,全省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1.8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10.7%,同比增长5.8%。围绕“五大通道、四大枢纽、九大节点”的空间布局,物流专业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支撑引领作用的物流枢纽。枢纽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数490个、亿吨大港数8个,均居全国第一,内河航道总里程和密度均居全国之首;高速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联网畅通、县县通高速;9个运输机场布局全面落地。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南京龙潭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南环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截至目前,全省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46家,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优秀物流园区”的有2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全省监测的63家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完成营业收入4969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货物吞吐量2.45亿吨,同比增长26%;整合社会车辆97.49万辆,同比增长22%。

  

虽然我省物流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伴随我省物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机遇,我省物流枢纽在质量效益、创新能力、互联互通水平和服务能级等方面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些关键性的铁路、港口和机场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枢纽,与江苏外贸大省、制造业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物流枢纽间多为单体运作,彼此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且存在同质化竞争,协同联动水平有待提升。新技术、新业态在物流枢纽内的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示范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构建高能级物流枢纽网络的实施举措

构建高能级的物流枢纽网络,是促进形成高质量一体化物流体系的关键举措,也是夯实江苏物流强省建设的基石。

  

着力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依托南京、苏州、无锡、连云港、徐州、南通6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培育和建成一批国家物流枢纽。着力增强国家物流枢纽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支撑引领能力,推动连霍新亚欧大陆桥陆海联运枢纽、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枢纽、“连云港—徐州—淮安”苏北物流金三角以及都市圈物流枢纽的能级提升。加快补齐物流枢纽联运转运设施短板,以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为主导,推进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货运场站、铁路专用线、联运转运设施、第三方物流、电商物流等向物流枢纽集中,进一步提升物流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协同高效的物流枢纽运营主体,充分发挥省港口集团、省国际货运班列有限公司的资源网络优势,鼓励物流枢纽运营主体间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建立统一的物流枢纽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多式联运、仓储服务、跨境物流、城市配送的一体化运作,形成可对外复制的运营模式,提升枢纽网络化运营能力。

  

加快形成重点物流枢纽网络。依托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重点物流基地,规划布局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省级重点物流枢纽,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形成以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为重点港口型物流枢纽,以内河港为支撑的海江河一体化港口型物流枢纽联运网络,实现水水中转、水陆联运有机衔接,提升大宗物资交易分拨、集装箱中转集散、保税物流、国际分销贸易、口岸通关一体化等功能水平。形成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为重点空港型枢纽,其他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货运枢纽网络,完善航空中转集散、跨境物流和联运服务体系,提升全货机航线的全球直达能力。形成以淮海国际陆港、无锡陆港为重点陆路物流枢纽,其他陆路运输节点为支撑的干支配一体化区域物流网络,实现高效的干支配衔接、区域中转集散等物流功能。

  

大力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级。加强南京港、苏州港、无锡(江阴)港、常州港等沿江港口与上海港的联动,推动南通新出海口建设,加强枢纽间的资本合作、功能对接和业务协同,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淮安港、徐州港等在内河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分销贸易等方面的功能提升。着力优化提升南京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加快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将南通新机场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加强至日韩、东盟地区等近洋航线建设,强化至美西、中东、欧洲等远洋航线运输布局,为高端制造、生鲜冷链、国际快递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强化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中哈物流基地等铁路货运枢纽的战略支撑,统筹推动中欧班列扩量增效,提升海铁联运、铁陆联运服务水平。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和重点物流园区之间加强业务对接,积极推进要素流动、信息互联、标准协同等合作机制建设。统筹物流枢纽服务网络与城市经济和产业联动,培育各具特色的枢纽经济增长极,不断提升枢纽的综合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

  

促进物流枢纽与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加快面向制造业集聚区的智能公共外库、流通加工、分拨配送的规划与布局,补齐供应链硬件设施短板,形成一批面向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海工装备等生产制造基地的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推进干支配运输、公共仓储、即时配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服务资源在物流枢纽内集聚,提升供应链库存管理、精益供应链等服务水平,满足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精益化生产需要。推动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与商贸集聚区的联动融合,面向纺织服装、农产品、五金机电等商贸集聚区和大型专业市场布局一批商贸物流枢纽,加强与保税区、口岸、海外仓等节点的联动,重点打造集公路集散、电商快递、云仓服务、保税物流、品牌分拨、金融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服务平台。

  

推进物流枢纽智慧绿色发展。加快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物流枢纽的综合应用,促进物流枢纽成为数字化、智慧化变革的关键杠杆支点和首要突破口。推动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的经验总结与模式推广,支持物流枢纽、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化改造提升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等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提高在线调度、全流程监测、货物追溯能力,以及入驻企业管理和统计决策支撑能力。全面推广物流枢纽应用新能源运载工具、标准化托盘的循环共用,形成绿色发展示范。

  

提升枢纽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发挥物流枢纽网络功能和干线转运能力优势,优化存量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构建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强、保障效率和可靠性高的应急物流设施和服务网络。完善枢纽综合信息平台应急功能,实现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协同运作体系,提升线上线下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和运行协调能力。通过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对应急物流信息进行实时动态追踪,促进匹配资源和调控流程,提高应急物资的筹集调配、运输中转、分拨配送等能力。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