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2021年交通学院科研工作概况

时间:2022-04-10浏览:1313

2021年,交通学院围绕十四五科研规划和本年度的科研工作,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    科研项目与经费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全院新牵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合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重点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前瞻)1项。

2021年学院科研总到款约1.64亿元,连续13年科研经费超亿元。其中纵向经费到款7711.4万元,经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重大项目信息如下:

n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黄晓明教授

n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面向低排放的驾驶员行为修正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李铁柱教授

n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弹性交通系统多态演化机理与迁移特征课题负责人:王建教授

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道路交通流模型及仿真控制优化方法项目负责人:刘志远教授

(2)    科研成果质、量并重

交通学院2021年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5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5项,授权发明专利262项,全年学院成果转化(许可+转让)合同金额约984万元。

2021年度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牵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牵头获中国公路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其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近20项。部分获奖简介如下:

n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护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王声乐教授

该项目创建我国独有的高海拔多年冻土公路建设养护技术体系,支撑建成世界首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共玉高速公路,代表我国首次获评国际路联“全球杰出工程奖(GRAA)研发类奖”,应用于青海花大高速公路建设、青藏高速公路规划设计、东西部多年冻土公路升级改造4600km,经济效益显著,为推动行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单位在建立高原冻土路基变形控制、高原冻土区单向散热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n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道路交通安全主动治理与智能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王晨教授等

该项目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技术领域“风险辨识精度低、安全治理凭经验、防控技术不智能”三大问题,发明了道路交通安全大数据风险辨识新方法,提出了道路设施安全隐患主动治理新技术,构建了道路交通运行风险智能防控新体系,研发了道路交通安全智慧管控新系统。项目成果在全国多个不同区域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扎实推动了我国道路交通行业科技进步,有效促进了道路交通安全智能软硬件产业发展,大幅降低了道路交通事故及相关损失,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单位牵头完成了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

n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绿色耐久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马涛教授等

该项目针对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功能机理不明确、设计方法不统一、养护技术不针对等问题,开展了排水降噪沥青路面功能机理分析、原材料技术研发、路用功能长期发展规律研究,提出了双层排水降噪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指标体系与方法,研发了绿色经济耐久原材料技术,开发了成套的排水路面养护技术与装备,研究成果在全国多个不同区域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n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等奖等奖浅层软弱土原位整体碳化快速加固技术及应用刘松玉教授等

n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创新奖等奖浅层软弱土原位整体碳化快速加固技术及应用刘松玉教授等

该项目针对浅层软弱地基处理特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体碳化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整体碳化技术加固浅层软弱地基的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监测,系统研究了整体碳化浅层软弱地基的加固机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形成了成套技术。该技术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创性地基处理新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3)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20216月,成立东南大学交通强国战略研究中心,由陈峻教授担任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机构行政关系隶属交通学院,业务关系隶属社会科学处。202111月,成立“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交通学院工作组,由陈峻院长、陈怡书记担任组长;同时发布“交通强国东南大学建设试点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合作机制”,明确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交通学院对外合作总负责人以及各项关键技术负责人与联系人。202112月,成立东南大学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牵头单位为科研院,协办单位为交通学院、人事处、财务处。

20216月,交通学院牵头编制,向交通运输部正式提交东南大学《交通强国建设东南大学试点实施方案》,具体方案核心内容包括:

n 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与长效服役、快速道路主动管控与车路协同、多模式公交协同管控与智能服务、综合交通系统协同规划与仿真”等领域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在一线城市和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发展新区试点应用。

n 建设交通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服务“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与分析测试、人车路协同系统智能测试与集成验证、综合交通系统虚拟仿真与决策支持”等若干重要领域技术创新。

n 加强发挥高校教育在支撑交通强国建设的作用。重点在“高层次新方向拓展、领军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育”等方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现代化人才培育。

2021年度,针对6项试点任务,其中4项实现关键技术突破,2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现代化人才培育建设。

n 研发和完成了交通基础设施无损检测绿色管养技术,建养状态数字化识别与质量管控技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

n 研发和完成了交通事故风险辨识技术,智能交通可变限速与匝道协同控制技术,并在雄安新区荣乌高速得到成功应用。

n 研发和完成了主要客流走廊公交运行瓶颈的诊断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多方式联程智慧出行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平台。

n 研发和完成了综合交通系统物理网络构建技术,编制交运之星-TranStar(综合交通版)V2.0虚拟仿真软件。

n 初步建成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测试与集成验证、人车路协同系统智能测试与集成验证、综合交通系统仿真与决策支持三大模块的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平台与基地。

n 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领域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了多类型教育培训平台以及国际化教育教学项目,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现代化人才培育。

202112月,完成并向交通运输部提交《东南大学交通强国建设试点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4)    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加速建设

实验室基地选址于原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沧波门校区),位于麒麟科创园东南部,总占地面积约115亩,建筑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实验室一期六栋楼宇中,A1A4号楼为行政办公楼,面积分别为1019.3平方米、1142.4平方米;A2号楼为科技研发楼,面积为6266.6平方米;A3号楼为桥隧展厅和报告厅,面积为2340平方米;A10号楼为专家公寓,共28套,面积为1000平方米;A14号楼为食堂和健身房,面积为719平方米。目前,实验室一期六栋楼宇工程建设已完工。

与共建单位一起,建立新材料、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管养、交通装备共4个研发部科研团队,开展9项课题科研工作;完成第一批次综合保障类、技术研发类工作人员招聘工作,并已到岗;确定采购设备共107项,分别为实验室共用设备23项和课题组专用设备84项,费用合计约2500万元,正在进行分批采购、分批到位;正在推进全球领先的多灾害模拟试验装备研发工作。

完成招聘综合保障类与技术研发类工作人员各1名;调研、比选与采购共用试验区域以及新材料研发部的各类专用试验设备45项共822.51万;与中交集团联合完成多灾害模拟试验装备研发的全球范围调研,并启动自主研发工作。

(5)    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

学院与苏交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东大-苏交科交通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行业难点进行联合攻关,持续贡献解决方案。另外,与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浙江交通集团杭州南管理中心、江苏南大苏富特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版权所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交通学院 邮编:211189

邮箱:seutc_official@126.com

    欢迎关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官方微信平台